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全面了解全县全民健身工作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促进全县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按照2023年工作安排,专门成立调研组,对全县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多伦县体育馆、新建体育馆场地、第四小学体育馆、青年公园、北村新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自行车协会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征集群众意见,详细了解各个活动场地管理使用、设备维护等情况。实地调研结束后组织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梳理汇总,报告如下:
一、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多伦县以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体育品牌为抓手,重点从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协会组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了政府支持、协会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全民参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大型活动常年不断、体育活动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一是明确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将全民健身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印发了《多伦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二是丰富重点人群健身活动供给,每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10次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30余次,营造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创新”的良好氛围,曾荣获全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三是县政府加大了对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多伦县体育馆、工人文化宫、雪炭工程南城区体育馆和游泳馆。城区内现有诺尔镇广场等10余处健身小广场,5个乡镇均有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四是已构建起了以体育总会为主导,单项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为主线,社会体育指导员为辅助,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的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形成了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二、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上级要求、与全县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宣传引导有待加强,科学健身氛围不浓
2009年1月国家出台《全民健身条例》宣传不尽到位,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不高,尚有部分群众对健身运动积极性不高,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对文明健身的宣传引导,全民健身意识有待增强。
(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齐抓共管的合力尚未形成
《多伦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 —2025年)》保障措施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全民健身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但政府牵头抓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合力推进的格局尚未形成。乡镇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从而导致全民健身运动推进缓慢。
(三)健身场地布局不均,综合类场馆建设有待加强
受气候因素影响,多项体育运动难以在室外开展,目前全县可用的公共室内健身场馆仅两处,不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现有公共健身场馆规模小,难以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小学的室内场馆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基本体育活动。在人口密度较高、群众健身积极性较高的公共区域配置健身设施和场地不足。
(四)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推进,管护责任尚未落实落细
一是我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坚持以人为本,依托项目争取了很多健身设施、实施了很多健身工程,但部分健身设施利用率低,大量农村健身设施闲置。二是由于健身设施后期管护维修资金不到位,以致相关健身场地、设施年久失修,造成大部分损坏,甚至不能使用。如有的学校塑胶操场地面破损,操场围栏倾斜,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出现崴脚、磕碰等情况,存在人身安全隐患。三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车辆随意停放在广场健身步道、宠物随意在健身场地排便等不文明行为。
(五)全民健身专业人才短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有限
一是我县缺少专业体育人才,在开展赛事和活动的时候,缺少裁判和技术指导不专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处于自愿奉献、志愿服务的形式,没有相应的补贴或报酬,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措施。三是多数体育社会组织受资金、人才、场地限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全民健身的群众组织基础。
(六)重点人群健身普及程度不高,健身活动供给亟待丰富
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身活动普及率不高。特别是学校,虽然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但部分中小学由于学校体育场馆缺乏、教学任务影响等,遇到极端天气,无法开展室外体育课。体育课涉及各种运动规则、技巧等理论知识少,不能更好激发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的兴趣,体育课本身的课程功效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工作建议
高质量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既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要,也能够落实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一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构建体育文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大对《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全面普及健身常识。二是以创建全国卫生县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展览展出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支持全民健身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借助我县自然资源禀赋和深厚文化底蕴优势,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品质。
(二)齐抓共管,完善全民健身相关体制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我县全民健身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目标,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效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全民健身联谋、联建、联合、联动,推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二是各乡镇、各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推动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逐步建立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服务机制。
(三)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
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健身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布局,依托招商引资,全盟重大文旅、经济产业等项目,新建体育馆、少年宫、乡镇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始建立“绿色健身站点”,改善扰民、抢地、破坏环境卫生等不文明现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使全民健身环境更加优化、和谐。三是充分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和便捷实用的社区健身角,更好地对社区周边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进行补充。四是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小区建设中,把体育设施作为公建配套项目,做到小区开发到哪里,公共体育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在已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增设适合各个年龄段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
(四)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管护力度
一是要确保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二是逐步做到每个体育健身辅导站(点)都要有专人负责和管理,引导群众能够正确的使用健身设施。三是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和安全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消防安全标准。
(五)培养引进人才,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一是推动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与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卫生健康等领域互联互通,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二是鼓励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社区医生、机关干部等具有体育技能和专业技术的人员志愿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以满足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三是政府公开引进体育竞技类高端人才,吸引体育高校毕业生在我县就业。四是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提升规范管理、赛事运营、健身指导、宣传推广水平,使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支撑。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六)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普及健身活动
一是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部门、残联、老龄办等的作用,根据不同人群健康需求,普及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影响带动全民参与健身。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农民、职工等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健身制度,发挥干部职工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加强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发挥体育运动在慢性病运动干预、疾病防治及康复等方面的作用。三是重点关注青少年体育健身工作。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积极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带动青少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助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全面了解全县全民健身工作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促进全县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按照2023年工作安排,专门成立调研组,对全县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多伦县体育馆、新建体育馆场地、第四小学体育馆、青年公园、北村新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自行车协会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征集群众意见,详细了解各个活动场地管理使用、设备维护等情况。实地调研结束后组织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梳理汇总,报告如下:
一、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多伦县以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体育品牌为抓手,重点从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协会组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了政府支持、协会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全民参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大型活动常年不断、体育活动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一是明确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将全民健身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印发了《多伦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二是丰富重点人群健身活动供给,每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10次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30余次,营造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创新”的良好氛围,曾荣获全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三是县政府加大了对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多伦县体育馆、工人文化宫、雪炭工程南城区体育馆和游泳馆。城区内现有诺尔镇广场等10余处健身小广场,5个乡镇均有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四是已构建起了以体育总会为主导,单项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为主线,社会体育指导员为辅助,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的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形成了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二、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上级要求、与全县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宣传引导有待加强,科学健身氛围不浓
2009年1月国家出台《全民健身条例》宣传不尽到位,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不高,尚有部分群众对健身运动积极性不高,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对文明健身的宣传引导,全民健身意识有待增强。
(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齐抓共管的合力尚未形成
《多伦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 —2025年)》保障措施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全民健身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但政府牵头抓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合力推进的格局尚未形成。乡镇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从而导致全民健身运动推进缓慢。
(三)健身场地布局不均,综合类场馆建设有待加强
受气候因素影响,多项体育运动难以在室外开展,目前全县可用的公共室内健身场馆仅两处,不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现有公共健身场馆规模小,难以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小学的室内场馆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基本体育活动。在人口密度较高、群众健身积极性较高的公共区域配置健身设施和场地不足。
(四)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推进,管护责任尚未落实落细
一是我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坚持以人为本,依托项目争取了很多健身设施、实施了很多健身工程,但部分健身设施利用率低,大量农村健身设施闲置。二是由于健身设施后期管护维修资金不到位,以致相关健身场地、设施年久失修,造成大部分损坏,甚至不能使用。如有的学校塑胶操场地面破损,操场围栏倾斜,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出现崴脚、磕碰等情况,存在人身安全隐患。三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车辆随意停放在广场健身步道、宠物随意在健身场地排便等不文明行为。
(五)全民健身专业人才短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有限
一是我县缺少专业体育人才,在开展赛事和活动的时候,缺少裁判和技术指导不专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处于自愿奉献、志愿服务的形式,没有相应的补贴或报酬,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措施。三是多数体育社会组织受资金、人才、场地限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全民健身的群众组织基础。
(六)重点人群健身普及程度不高,健身活动供给亟待丰富
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身活动普及率不高。特别是学校,虽然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但部分中小学由于学校体育场馆缺乏、教学任务影响等,遇到极端天气,无法开展室外体育课。体育课涉及各种运动规则、技巧等理论知识少,不能更好激发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的兴趣,体育课本身的课程功效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工作建议
高质量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既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要,也能够落实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一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构建体育文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大对《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全面普及健身常识。二是以创建全国卫生县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展览展出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支持全民健身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借助我县自然资源禀赋和深厚文化底蕴优势,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品质。
(二)齐抓共管,完善全民健身相关体制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我县全民健身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目标,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效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全民健身联谋、联建、联合、联动,推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二是各乡镇、各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推动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逐步建立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服务机制。
(三)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
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健身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布局,依托招商引资,全盟重大文旅、经济产业等项目,新建体育馆、少年宫、乡镇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始建立“绿色健身站点”,改善扰民、抢地、破坏环境卫生等不文明现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使全民健身环境更加优化、和谐。三是充分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和便捷实用的社区健身角,更好地对社区周边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进行补充。四是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小区建设中,把体育设施作为公建配套项目,做到小区开发到哪里,公共体育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在已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增设适合各个年龄段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
(四)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管护力度
一是要确保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二是逐步做到每个体育健身辅导站(点)都要有专人负责和管理,引导群众能够正确的使用健身设施。三是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和安全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消防安全标准。
(五)培养引进人才,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一是推动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与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卫生健康等领域互联互通,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二是鼓励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社区医生、机关干部等具有体育技能和专业技术的人员志愿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以满足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三是政府公开引进体育竞技类高端人才,吸引体育高校毕业生在我县就业。四是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提升规范管理、赛事运营、健身指导、宣传推广水平,使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支撑。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六)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普及健身活动
一是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部门、残联、老龄办等的作用,根据不同人群健康需求,普及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影响带动全民参与健身。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农民、职工等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健身制度,发挥干部职工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加强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发挥体育运动在慢性病运动干预、疾病防治及康复等方面的作用。三是重点关注青少年体育健身工作。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积极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带动青少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助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